第五届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

2020-09-04

  第五届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术论坛成功举行4月18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南楼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智能时代外语教育创新发展”,会议同时通过“水木云讲堂”全程直播,吸引了全国逾16000人次在线观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时代外语教育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表示,2021年是中国党的百年华诞,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召开此次高峰论坛,探讨新时代外语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创新融合,意义非凡。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吴霞主任也表示,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和外文系95周年系庆之年,论坛的举办将为外语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活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在致辞中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在这一特殊而喜庆的时刻,论坛携手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外语教育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意义深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认为,对外语学习地位的讨论非常有意义,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谢维和还指出深入分析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双循环”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探讨了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体系,指出有必要对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和梳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树立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自信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钟周副教授谈到“全球胜任力”这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新理念,从通识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探索近年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重点考察“跨界”素养,即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素养胜任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茂松教授简要评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通过典型案例,阐发应抓紧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或其他应用场景的融合。孙茂松还针对人工智能在语言教育中应用的案例,探讨了二者未来可融合的方向。

  清华大学电机系于歆杰教授分享了他对混合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报告首先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并结合“雨课堂”如何实现大容量班级的混合式教学案例,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智象教授就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教材建设主题作了报告。他谈到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如何通过复合、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提出教材建设应贯彻“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创新发展”理念,既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又能引领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的报告谈及新时代外语教育中“术”与“道”的关系。他指出传统的外语教育主要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和相关知识的传授,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则要特别强调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就人工智能在人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方面的角色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如何提高人类的学习能力,未来的人工智能又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帮助或阻碍人类学习。报告最后还讨论了一些与人工智能开发相关的伦理问题。

  清华大学外文系张文霞教授发言梳理了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智能测评的应用现状,论述智能测评系统所具有的评测特性和教学(助/促学)功能,分析现有智能测评的应用局限,并以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为例,尝试提出从人机协同的视角构建多元的语言智能测评和反馈系统。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关注教学创新,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世界跨文化交流”为案例,从政策文件、建设规划、课程成效与应用共享四个方面探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经验。他提出国家认定的“线上”一流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持续优化课程团队,强化“线上”一流课程的质量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线上”一流课程的教学成果转化。

  会议最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李勇作总结发言。他鼓励外语分社继续砥砺前行,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新发展搭建桥梁,为外语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将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为我国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