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易游□蒋璟璟
近期,“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消息引发热议。据报道,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顺利装上了食用油,记者从河北省三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获悉,针对汇福粮油集团卷入油罐车运输乱象一事,相关部门已完成调查。7月6日,另一家涉事公司中储粮集团则回应,称已全面严格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等。(中新社)
名曰“油罐车”,居然还真是什么“油”都在拉。前脚刚卸下煤油,后脚马上又装上豆油,这“无缝衔接”的极限操作,简直让人惊掉下巴。按照公众想当然的理解,油罐车与油罐车不一样,食用油与化工油,理应各用各的罐。殊不知,这种合情合理的“外行见解”,还是太理想化了。从目前曝出的种种迹象看,业界罐车混装的现象并非孤例,这一模式下,运输环节对食用油的污染,几乎难以避免。
事实上,自从媒体报道以来,此事已发酵数日。可以预见的是,职能部门的官方调查结论,将很快公布。彼时,我们或许才能更准确地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当然了,“一事一查”的善后动作,并不足以平复大众的焦虑。涉事的中储粮公司发文,承诺要“举一反三”“开展专项大排查”……类似的大排查,显然不应局限于个别企业对其供应商上下游的排查。而理应是,由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牵头的,对整个罐车运输行业的全面起底、系统性整顿。
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油品混装”“不洗罐”等,能够有效地提升罐车的载运率,同时降低营运成本。有鉴于此,运输企业自然有动力铤而走险。而需要追问的是,相关的食用油厂商,有没有必要的“验罐”环节?后续的接收方会不会对油品的品质、安全性进行再确认?关键物料运输,乃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基于食品安全还是“责任交割”的考虑,都应有一整套完善的“内控”机制才是。如若不然,便是把隐患积压到成品端,让“问题食品”直面消费者。
诸如食用油、奶粉等食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极易在“中间环节”被污染,并且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基于此,为了最大限度消除风险,此类企业近年来纷纷升级了生产方式,一方面采取“大工厂”“闭环生产”;另一方面,尽可能压缩制、储、运、销的时间链。很多食用油企业,都实现了本厂区内压榨生产、即时通过管道运输直接灌装,一站式制成“桶装油”——这从根本上杜绝了罐车运输污染油品的隐患。
其实,从大趋势看,油罐车特别是第三方运输公司油罐车的“食用油”运单,是不断压缩的。单子不足,也就难做到“专车专用”。诸如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之类的做法,又大大损伤了“罐车运食品油”的声誉,这其实是个恶性循环……食品安全的防线,不能存在任何的缺口。那些游离在有效管控之外的油罐车,那些“买家自提”散装油,同样应该以最严标准,排除掉任何可能的风险。